你将希望自己早该知道的事
原文: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2005 年 1 月
(我为一所高中准备了这场演讲。但我最终没能发表,因为学校管理层否决了邀请我的提议。)
当我提到要在一所高中演讲时,我的朋友们都很好奇。「你打算对高中生说些什么呢?」于是我反问他们,「你们希望在高中时期有人告诉过你们什么?」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回答出奇一致。所以,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正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曾经有人告诉过我们的事。
首先,我要告诉你们一件在高中阶段其实不必知道的事:你想用自己的人生做些什么。人们总是问你这个问题,以至于你觉得自己应该有个现成的答案。但实际上,成年人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起对话。他们想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引子。这就像你可能会用手指轻轻碰触潮间带里的寄居蟹,看看它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现在我回到高中,有人问起我的未来计划,我会说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都有哪些选择。你不需要急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你必须投身于你热爱的事业。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比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容易的了,但事实证明这并不简单。部分原因是我们很难对大多数工作有准确的认识。比如说,医生的真实工作与电视剧中的描绘大相径庭。不过,你可以通过在医院做志愿者来近距离观察真正的医生工作。[1]
然而,还有一些工作你无法了解,因为这些工作目前还不存在。我在过去十年里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在我上高中时都还未出现。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而且变化的速度本身也在不断加快。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坚持固定的人生规划并不明智。
然而,每年五月,全国各地的演讲者都会开始发表那套老生常谈的毕业演讲,其中心思想无非是:「坚持你的梦想,永不言弃。」我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但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它暗示着你应该被早年制定的某个计划所束缚。在计算机领域,这被称为「过早优化」,而这往往与灾难如影随形。这些演讲者不如直截了当地说:「别轻言放弃。」
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不要失去斗志,不要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人。我赞同不应低估自己潜力这一观点。那些成就伟业的人常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大多数传记更是加剧了这种错觉,一方面是因为传记作者难免会对主人公怀有崇敬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知道故事的结局,不自觉地会美化情节,使主人公的人生仿佛是命中注定,仅仅是天赋异禀的自然展现。事实上,我怀疑如果 16 岁的莎士比亚或爱因斯坦与你同窗,他们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也不会与你的其他朋友有天壤之别。
这种想法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如果他们与我们无异,那就意味着他们必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有如此成就。这也是我们倾向于相信天才的原因之一。它为我们的懒惰提供了借口。如果这些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某种神奇的"莎士比亚特质"或"爱因斯坦特质",那么我们做不出同样出色的成果就不算什么了。
我并非否认天才的存在。但是,如果你在两种理论之间做选择,而其中一种为你的懒惰提供了借口,那么另一种很可能才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将那套陈词滥调的毕业演讲从「永不放弃梦想」精简为「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但这仍需进一步提炼。虽然大多数人高估了天赋的作用,但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些许先天能力的差异。假如我面对一个身高仅有 4 英尺(121.92厘米)却梦想进入 NBA 的人,如果我说「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实现任何目标」,那未免太不负责任了。[2]
因此,我们应该将毕业演讲的核心进一步浓缩为:「与你能力相当的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同时,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然而,正如常见的情况,当你越接近真相,你的表述就越显得复杂。我们已经将一个简洁明了(但并不正确)的口号,搅成了一团浑水。它不再适合作为演讲的内容了。更糟糕的是,它也不再能为你指明方向。「与你能力相当的人」?你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保持上风
我认为解决之道在于转换思路。与其从目标倒推,不如从有潜力的现状出发,向前探索。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成功人士的真实做法。
传统的毕业演讲式方法是:先设想 20 年后的理想状态,然后问自己:"我现在该做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相反,我建议你不要过早地为未来设限,而是关注当下的各种可能性,选择那些能为你带来更多未来选择的机会。
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不要虚度光阴。专注于那些你感兴趣且能拓宽未来选择的事情,至于最终会选择哪条路,可以留到以后再做决定。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大学新生,正在犹豫是主修数学还是经济学。从长远来看,数学会给你带来更多可能性:因为几乎所有领域都离不开数学。如果你主修数学,日后转向经济学研究生院会相对容易;但如果你主修经济学,再转向数学研究生院就会困难得多。
飞行滑翔机在这里是一个绝佳的比喻。因为滑翔机没有发动机,你不能在逆风飞行时不损失大量高度。如果你让自己远离适合着陆的地点,处于下风位置,你的选择就会变得非常有限,令人不安。一般来说,你应该尽量保持在上风位置。因此,我建议用「保持上风」来替代「不要放弃你的梦想」这句话。
然而,你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即便数学是经济学的上风学科,作为一个高中生,你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一点呢?
事实上,你确实不知道,而这正是你需要去发现的。寻找聪明的人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聪明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群体,加入它可能是值得的。但找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有很多人在装模作样。
对于刚入学的本科生来说,所有大学院系看起来都差不多。教授们都显得学识渊博,令人生畏,并发表外行人看不懂的论文。但是,虽然在某些领域,论文难以理解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深奥的思想,而在其他领域,论文则是故意用晦涩的方式写作,以显得自己在阐述一些重要的观点。这可能听起来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说法,但它已经在著名的《社会文本》事件中得到了实验性验证。一位物理学家怀疑文学理论家发表的论文经常只是听起来很高深实则毫无意义的内容,于是他故意写了一篇充满听起来很高深实则毫无意义内容的论文,并将其提交给一家文学理论期刊,结果该期刊竟然发表了这篇论文。
最好的保护措施始终是专注于解决困难的问题。写小说是困难的,而阅读小说则不然。困难意味着担忧:如果你不担心自己正在创作的东西会出糟,或者你无法理解正在研究的内容,那么这项工作就不够困难。必须要有悬念和挑战。
你可能会觉得,这似乎是一种相当悲观的世界观。我是在告诉你应该忧心忡忡吗?确实如此,但实际情况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糟糕。战胜忧虑带来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你很难看到比奥运冠军更灿烂的笑容了。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如此开心吗?那是因为如释重负。
我并非说这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只是想说,有些担忧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可怕。
雄心
实际上,「保持上风」就是要「迎接挑战,解决难题」。而且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行动。我真希望自己在高中时就能领悟这一点。
大多数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中出类拔萃。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渴望是一股强大的动力。然而,高中生却很少能从中受益,因为他们被赋予了一个虚假的任务。回想我的高中时代,我让自己相信,我的职责就是做一个高中生。于是,我仅仅通过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来满足自己在所做事情上表现出色的需求。
如果你在我高中时问我,高中生和成年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可能会说成年人需要谋生。但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区别在于,成年人要为自己负责。谋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思想负责。
如果让我重返高中,我会把它当作一份日常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在学校偷懒。把某事当作日常工作并不等于敷衍了事,而是说不要被它所定义。我的意思是,我不会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高中生,就像一个以服务员为日常工作的音乐家不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服务员。[3] 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我会开始尝试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当我询问人们对高中生活最后悔的事情时,他们几乎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在思考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日后会最令你懊悔,那很可能就是这个。[4]
有人认为,高中生还无法完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恰恰相反,你感到无聊正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回想一下,8 岁的你可能很少感到无聊。那时候,我们称之为「玩耍」,而不是「闲逛」,但本质上是一回事。我记得 8 岁时,只要有个后院和几个玩伴,我就能玩上一整天,乐此不疲。
现在我明白了,之所以到了中学和高中这种状态变得索然无味,是因为我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童年的魔力正在消退。
我并非建议你完全放弃与朋友相处的时光,把自己变成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无趣机器人。和朋友相处就像品尝巧克力蛋糕,适度享用会让你更加珍惜。如果你日日以巧克力蛋糕为食,不出三餐就会感到腻味。高中生普遍感受到的那种不适,实际上就是这种精神上的腻味。[5]
你可能会说,我们不仅要追求好成绩,还要参与课外活动。但你心里清楚,大多数课外活动其实相当形式化。为慈善机构募集捐款固然值得称赞,但这并不困难,也称不上是真正完成了什么。我所说的「完成某事」,是指学会如何优雅地写作,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深入了解前工业社会的真实面貌,或者学会如何生动地描绘人物面孔。遗憾的是,这些真正有价值的技能往往无法在大学申请表上简单地罗列出来。
腐败
将生活设计围绕着大学入学展开是危险的,因为你需要打动的那些人并不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在大多数大学里,决定你能否入学的不是教授,而是招生官员,他们的智慧远不及教授。他们就像知识界的军士,无法真正衡量你的才智。预科学校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几乎没有父母愿意花大价钱送孩子上一所无法提高其升学机会的学校。预科学校公开宣称这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意味着他们能够操纵录取程序:他们能够把同一个学生包装成比上公立学校更具吸引力的申请者。[6]
目前,你们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人生任务就是成为一个前途光明的大学申请者。但这意味着你们正在为了迎合一个毫无意义的过程而设计自己的人生,以至于还催生了一整个专门用来钻空子的行业。难怪你们会变得愤世嫉俗。你们所感受到的不适,和真人秀节目制作人或烟草公司高管的感受如出一辙。而且你们甚至还拿不到高薪。
那么你们该怎么办?千万不要选择叛逆。那是我当年的做法,结果证明是个错误。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我们正在经历什么,但我嗅到了一股强烈的违和感。于是我就干脆放弃了。既然这个世界如此糟糕,何必再费心呢?
当我发现我们的一位老师自己也在使用《克利夫笔记》时,我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得好成绩显然毫无意义。
回想起来,这种想法实在太愚蠢了。这就像一个球员在足球比赛中被犯规后说:「嘿,你犯规了,这违反规则」,然后愤怒地离场一样。犯规是难免的。当你遭遇犯规时,不应该失去理智。要做的是继续比赛。
通过将你置于这种境地,社会对你犯了规。没错,正如你所怀疑的,你在课堂上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废话。而且没错,正如你所怀疑的,大学录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闹剧。但就像许多犯规一样,这个「犯规」是无心的。[7] 所以,继续比赛吧。
盲目反抗与盲目服从同样愚蠢。无论选择哪一种,你都在让他人的指令定义你的行为。我认为,最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个独立的方向。不要仅仅执行他们的指令,也不要一味地拒绝。相反,不妨把学校当作一份日间工作。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下午 3 点就可以结束,而且你甚至可以在学校时间里做自己的事情。
好奇心
那么,你真正的「工作」应该是什么呢?除非你是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否则你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答案。哪些是值得投入的伟大事业?富有想象力的人在哪里?最重要的是,你对什么感兴趣?
「天赋」这个词可能会误导人,因为它暗示了某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最强大的天赋往往是对某个问题持续不断的兴趣,而这种兴趣通常是后天培养的。
这个概念的一个扭曲版本以「激情」的名义渗透到了流行文化中。我最近看到一则招聘服务员的广告,声称他们在寻找「对服务充满激情」的人。然而,真正的兴趣绝不是一个人可能对等待餐桌产生的感觉。而且,「激情」这个词并不恰当。一个更贴切的词是好奇心。
孩子们天生好奇,但我所说的好奇心与儿童的好奇心有所不同。儿童的好奇心是广泛而肤浅的,他们会对任何事物随意地问「为什么」。在大多数成年人中,这种好奇心完全消失了。这是必然的:如果你总是对每件事追问原因,就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但在有抱负的成年人中,好奇心并非消失,而是变得集中而深入。就像浅滩变成了深井。
好奇心能将工作转化为游戏。对爱因斯坦来说,相对论不是一本他必须为考试而钻研的艰深教材。它是他试图解开的谜题。因此,对他而言,发明相对论可能比现在的人在课堂上学习它要轻松得多。学校给你植入的最危险错觉之一,就是认为成就伟业需要高度自律。大多数学科的教学方式都枯燥乏味,以至于你只能靠自律来强迫自己度过难关。因此,当我在大学初期读到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时,我感到十分惊讶。他说自己毫无自制力,从未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哪怕是一杯咖啡也不例外。
如今我认识一些成就卓著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几乎没有自律可言。他们都是出了名的拖延症患者,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几乎无法强迫自己去做。其中有人结婚四年了,婚礼感谢信的一半还没寄出。另一个人的邮箱里堆积了 26,000 封未读邮件。
我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自律。你大概需要的自律程度,和去跑步时差不多。我常常不太愿意去跑步,但一旦开始跑,我就会乐在其中。如果几天不跑,我就会感到不适。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知道不工作会让自己感觉糟糕,所以有足够的自制力让自己坐到办公桌前开始工作。但一旦开始,兴趣就会接管一切,自律也就不再必要了。
你觉得莎士比亚是咬紧牙关,勉强自己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享受创作的乐趣。这正是他如此出色的原因。
如果你想做出优秀的工作,你真正需要的是对一个有潜力的问题充满强烈好奇心。爱因斯坦的关键时刻是当他看着麦克斯韦方程时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找到一个富有成效的问题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因为理解一个学科的本质同样可能需要数年。让我们看一个极端的例子:数学。大多数人认为自己讨厌数学,但其实你在学校里以「数学」之名学习的那些枯燥内容,与数学家真正在做的事情完全不同。
著名数学家 G. H. Hardy 曾坦言,他在高中时期也不喜欢数学。他选择数学仅仅是因为自己在这门学科上比其他同学更有天赋。直到后来,他才真正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也是在那时,他开始主动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正确回答问题。
每当我的一位朋友因为要写学校布置的论文而抱怨时,他母亲总是这样鼓励他:「想办法让它变得有趣起来。」这正是你需要做的:找到一个能让世界变得引人入胜的问题。那些成就伟业的人,他们所观察的世界与常人无异,但他们能够捕捉到那些极具吸引力且充满神秘的细节。
这种洞察力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亨利·福特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汽车必须是奢侈品?如果我们将其视为大众商品会怎样?」弗朗茨·贝肯鲍尔则在思考:「为什么每个球员都必须固守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后卫不能也参与进攻呢?」
现在
如果阐述伟大问题需要多年时间,那么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你现在该怎么做呢?朝着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的方向努力。伟大的问题不会突然降临,它们会在你的头脑中慢慢成形。而促使它们成形的正是经验。因此,寻找伟大问题的方法不是刻意去搜寻——不是到处想着「我该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发现?」你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能,那你早就做出发现了。
要在脑海中孕育一个重大想法,正确的方法不是刻意寻找,而是在你感兴趣的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让重大想法有机会在你的头脑中扎根。爱因斯坦、福特和贝肯鲍尔都遵循了这一法则。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就像钢琴家熟悉琴键一样。因此,当他们察觉到某些不寻常之处时,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注意并深入探究它。
如何投入时间?投入到什么上?只需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项目:可以是深入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或者创造一件作品,又或者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挑选一个能在一个月内完成的项目,并确保你有能力将其完成。选择一个能够适度挑战你能力的项目,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在两个项目之间犹豫不决,那就选择看起来最有趣的那个。如果一个项目半路夭折了,就立即开始下一个。持续这个过程,直到它像内燃机一样变得自我驱动,每个项目都能自然而然地引发下一个项目的灵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最好不要为了学校而做项目,因为这可能会限制你的发挥,或者让项目变得像是一种负担。你可以邀请朋友参与,但不要太多,而且只邀请靠谱的人。朋友们能提供精神支持(很少有创业公司是由一个人单独创立的),但保密也有其优势。秘密项目往往会带来一种愉悦感。而且你可以承担更多风险,因为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不要担心一个项目看似与你应该追求的目标无关。人生的道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曲折得多。所以让项目自然地引领你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保持对项目的热情,因为正是在实践中你才能真正学习。
不要轻视那些看似不那么高尚的动机。其中最强大的动力之一是想要在某些方面胜过他人。Hardy 坦言这就是促使他开始的原因,我认为他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敢于承认这一点。另一个强大的动机是想要做或了解那些你本不应该接触的事物。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想要做一些大胆事情的欲望。十六岁的少年本不应该写小说。所以如果你尝试了,无论取得什么成就都是意外之喜;即使彻底失败了,也不过是符合预期罢了。[8]
警惕不良榜样,尤其是那些为懒惰开脱的。回想高中时代,我常仿效著名作家创作"存在主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情节寥寥,却自诩深奥。相比写些有趣的故事,这种方式显然省事许多。我本该意识到这是个危险信号。事实上,我发现自己的作品相当乏味;真正令我兴奋的,是模仿名家创作严肃、富有思想性作品的想法。
如今阅历丰富的我终于明白,那些所谓的著名作家其实也不过如此。许多名人都是这样;短期来看,作品质量只是成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我本该少些顾虑做看似酷炫的事,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说到底,这才是真正通向「酷」的捷径。
在许多项目中,寻找优质书籍几乎堪称一项独立任务。大多数书籍质量欠佳,几乎所有教科书都不尽如人意。[9] 因此,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随手可得的书就能教会你某个学科。你必须主动搜寻为数不多的佳作。
关键在于走出去,亲身实践。与其坐等他人教导,不如主动出击,自我学习。
你的人生不应由招生官来主宰,而应由你的好奇心来塑造。所有雄心勃勃的成年人都是如此。你无需等待,现在就可以开始。事实上,你甚至不必等到成年。没有哪个神奇的开关会在你到达某个年龄或从某所学校毕业时自动触发。当你决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你就开始成为一个成年人。这种转变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10]
这番话可能听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你也许会想:「我只是个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住在家里,整天都得听从大人的安排。」然而,大多数成年人同样面临诸多限制,他们依然设法完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你觉得做孩子很受束缚,那么想象一下肩负抚养孩子责任的感受吧。
成年人和高中生之间唯一真正的区别在于,成年人意识到了完成任务的必要性,而高中生还没有这种认知。这种顿悟通常在 23 岁左右出现。不过,我现在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你们。所以,行动起来吧。也许你们能成为第一代人,他们对高中时代最大的遗憾不是浪费了太多时间。
注释
[1] 一位医生朋友提醒说,即便如此也可能会给人一个不准确的印象。「谁能想到它会占用那么多时间,在漫长的培训岁月里自主权如此之少,而且随身携带寻呼机会烦人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2] 他最好的选择可能是成为独裁者,然后威胁 NBA 让他上场打球。到目前为止,最接近这一目标的人也不过是当上了劳工部长。
[3] 日常工作是为了支付账单而从事的工作,这样你就可以做真正想做的事,比如在乐队演奏,或发明相对论。
将高中视为日常工作实际上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如果你把课程当作一个游戏,即使它们看似毫无意义,你也不会感到沮丧。
无论你的课程有多糟糕,你都需要在这些课程中取得好成绩才能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而这确实值得去做,因为现在大学是聪明人聚集的地方之一。
[4] 第二大遗憾是过分在意不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真正的意思是在意陌生人的看法。成年人同样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但他们可以更有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的人。
我有大约三十个朋友,我在意他们的意见,而世界上其他人的看法几乎不影响我。高中的问题在于,你的同龄人是由年龄和地理的偶然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你基于对他们判断力的尊重而选择的。
[5] 浪费时间的秘诀在于分心。若无分心,大脑很容易意识到你正无所事事,从而让你感到不适。想要测试自己对分心的依赖程度吗?不妨尝试这个实验:在周末抽出一段时间,独自静坐思考。你可以带上一个笔记本记录想法,但仅此而已:不能有朋友、电视、音乐、手机、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网络、游戏、书籍、报纸或杂志。大多数人在一小时内就会强烈渴望某种分心。
[6] 我并非暗示预科学校的唯一作用是蒙骗招生官。它们确实通常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但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假设预科学校提供同样优质的教育,但对大学录取有微小的负面影响(0.001)。那么还会有多少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就读呢?
有人可能会辩称,预科学校的学生因为学到更多,确实是更好的大学人选。但这似乎与实际情况不符。即便是最顶尖高中所教授的知识,与大学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公立学校的学生刚入大学时可能略显劣势,但到了大二就开始迎头赶上。
(我并非说公立学校的学生比预科生更聪明,而是说在任何给定的大学里情况如此。如果你认同预科学校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入学机会,那这个结论就是必然的。)
[7] 为什么社会会败坏你?主要是因为漠不关心。根本没有外部力量推动高中变得更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否则飞机就会坠毁。企业之所以必须有所作为,是因为否则竞争对手就会抢走客户。但即便你的学校糟糕透顶,也不会有飞机坠毁,它也没有竞争对手。高中并非邪恶;它只是随机的;但随机的结果往往相当糟糕。
[8] 然后当然还有金钱。这在高中不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你不能做太多人们想要的事。但是很多伟大的事物主要是为了赚钱而创造的。Samuel Johnson 说「除了为了钱,没有人会写作,除非是傻瓜。」(许多人希望他在夸张。)
[9] 甚至大学教科书都很糟糕。当你上大学时,你会发现(除了少数杰出的例外)教科书并不是由该领域的顶尖学者撰写的。写大学教科书是一项不愉快的工作,主要由需要钱的人完成。这是不愉快的,因为出版商施加了太多控制,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比被一个不理解你在做什么的人密切监督更糟糕的了。这种现象在高中教科书的制作中显然更糟。
[10] 你的老师总是告诉你要像成年人一样行为。我想知道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他们会喜欢吗。你可能很吵闹且没有组织,但与成年人相比你非常温顺。如果你真的开始像成年人一样行动,那就好像一群成年人被转移到了你们的身体里。想象一下 FBI 探员或出租车司机或记者被告知他们必须请求许可去洗手间,而且一次只能去一个人,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更不用说你们被教授的那些东西了。如果一群真正的成年人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高中,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一个工会,与管理层重新谈判所有规则。
感谢 Ingrid Bassett、Trevor Blackwell、Rich Draves、Dan Giffin、Sarah Harlin、Jessica Livingston、Jackie McDonough、Robert Morris、Mark Nitzberg、Lisa Randall 和 Aaron Swartz 阅读本文的草稿,也感谢许多其他人与我讨论高中话题。